中國教育報:重慶文理學院 全域構筑創新創業教育生態
重慶文理學院
全域構筑創新創業教育生態
《中國教育報》2018年6月13日 第12版
當前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重慶文理學院深刻認識到雙創教育是推進綜合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必然選擇。為此,學校高度重視,始終將雙創教育作為深化綜合改革和內涵發展的關鍵環節與重點領域,從創新創業制度體系保障、實施路徑創新、資源平臺共享等方面,全力推動構建全域共創的雙創教育生態。
學校先后獲得“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眱蓚€50強殊榮,2015年、2016年分別獲得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之冠、全國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創新創業大賽之冠。
體系覆蓋 “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為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雙創教育部門眾多、信息與政策分散、職能交叉、接口不暢等問題,學校建立起“一部統管、多部協同、分類探索”的統分結合管理運行機制,使雙創工作在管理層面能夠“橫向到邊”,在執行層面能夠“縱向到底”。
在《重慶文理學院關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了“十三五”期間雙創教育總體目標,構建了通識教育、系統教育、重點教育、精英教育分層遞進的雙創教育體系,完善了“基礎啟蒙+知識技能+實踐實訓+成果孵化”課程體系,搭建了“校內實驗科研平臺、大學生微型企業孵化園(眾創空間)、地方產業園”的“一校兩園”實踐訓練平臺,協同推進雙創教育實踐訓練。
導師是引路人。學校精心打造四類專兼職跨界交融、長于實戰的協同育人導師團隊,即專業教學型導師、競賽指導型導師、政策服務型導師和孵化育成型導師。他們分別承擔雙創課程講授及雙創大賽指導,開展政策宣講咨詢、財務知識、法律咨詢、知識產權保護指導等,指導項目論證、技能培訓、融資服務、企業管理等雙創實踐活動。學校還組建了有19名成員的雙創管理與服務團隊,全心全意為雙創服務。
圍繞雙創,學校馬力全開。通過“學校扶持+企業資助+政府補貼”資金投入機制,共投入130余萬元建設眾創空間,每年安排200余萬元專項經費支持學生參加雙創大賽,設立100萬元“創新創業獎學金”,獎勵優秀雙創學生;提供50萬元的種子引導基金,重點扶持成長性好的創新型公司;獲得政府部門財政專項補貼資金170余萬元;建立100萬元企業家校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每年評選“創新之星”“創業之星”。今年,學校開展了首屆“大學生十大創新創業人物”評選活動。
近5年,學生在市級及以上學科競賽和雙創競賽中獲獎共4000余人次。其中,學生團隊榮獲2015年“小平科技創新團隊”。2015年,“重慶文理新藥創新團隊”參加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獲生物醫藥行業全國總決賽團隊組之冠。2016年,3D噴墨印刷電子創新團隊以半決賽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獲先進制造行業全國總決賽(團隊組)第三名;大尺寸柔性觸控創新團隊獲首屆全國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創新賽之冠。
單點突破 “創業合伙人”破解就業創業難題
在當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如何實現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的就業?如何解決中小微企業長期以來想招人卻招不到人、招了人又留不住的問題?如何破解大學生有業不就,大學生創業小眾化、項目成活率低等諸多難題?
談到雙創,萬書輝副校長曾困惑,“學生的雙創項目大多萌芽于校內,主要來自課堂、實驗室的作業或者學生自己的想法,通過與有經驗的高年級創業團隊整合而成為競賽項目、“創業項目”?!斑@些項目產生于高校系統內,源于學生興趣,有一定的知識因素和智力成分,但對社會需求的把握比較粗淺,一開始就注定了項目自身的巨大局限性,缺乏高校以外的社會視角”。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想做內向型與外向型結合的嘗試,創業項目既有學生的知識和智力基礎,又有真實的社會需求和市場依據,能真正服務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
秉持一貫的創新精神,學校將目光投向了那些成長性好、人才缺口較大,卻又不受大學生青睞的中小微企業?;诙嗄暾{研、反思和探索,學校于去年11月啟動“創業合伙人”校企合作項目,企業帶著真實項目、真實市場、真實資金和真實指導入校尋找創業合伙人,尋找“種子人才”,按照“創業+就業”“創業+實習”“創業+見習”三種模式,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用結合的方式,實現高校師生與社會化企業在雙創問題上的雙向助推。
這一做法完全打破了過去的定式和格局。之前,大學生創新創業必須有項目、有團隊、有啟動資金,以及一整套的運作方式,包括跑營銷、市場調查之后才能創業?,F在,學生只需要在社會企業的帶領下,扎扎實實、安安心心做好能做想做的事情,就可以慢慢走上創業的道路。這意味著,更多大學生可以通過跟創的形式得到鍛煉,從而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
來自內蒙古的辛凌宇是學校體育學院大四學生,2016年,他創辦了葵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從內蒙古引進一種觀賞性的彩色向日葵。最初,兩萬元啟動資金還是向一位知心阿姨借的。通過“創業合伙人”平臺,他與重慶蕊福農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成為合伙人。對方提供種植的土地、運行資金等,經濟效益大致按照4∶6比例分成。目前,他的“彩色向日葵”已經在蕊福農的園區成功種植。
“創業合伙人”得到學生、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廣泛認同。去年學校成功簽約6家合作企業,今年,簽署協議的合伙企業已達10家,涵蓋現代農業、人力資源、新媒體、大健康、影視拍攝等行業領域,有效支撐和服務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推了全域性創新創業工作。
“創業合伙人,解決了大量學生不愿面向企業就業的問題,同時降低了大學生的創業門檻,讓高高在上的創業實踐回歸到面向社會就業的本來屬性。這不僅可以解決學生參與創業人數偏少的問題,也有助于引導學生在社會企業的指導幫助下創業,解決創業項目脫離市場實際的問題?!比f書輝如是說。
構建生態 校企政金互助,實現共創共享
5月16日,由重慶文理學院牽頭成立了成渝經濟區創新創業聯盟,來自川渝陜藏等地的86家高校、企業、園區組成產教融合的創新創業聯盟,重慶文理學院當選為首屆聯盟理事長單位。
根據目標任務,各聯盟單位將在教育培訓、過程指導、信息與資源共享、展洽服務、投融資服務、創業合伙人服務等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通過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有特色、有針對性的教育、實踐與孵化活動,共同探索構建新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改革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協同共享創新創業支持性資源,推動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國際交流。未來,學校將大力推動聯盟成員單位之間在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資源、實習實訓設施、信息資源等方面的共建與共享,實現基于創業的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其間,學院分別與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璧山國家高新區、榮昌國家高新區、永川軟件園簽署預孵化基地戰略合作協議。重慶文理學院大學生微型企業孵化園成為各大園區的預孵化基地,園區給予政策資金支持。
學院黨委書記孫澤平表示,深化成渝經濟區政校企創新創業交流與合作,既是成渝經濟區各高新園區、企業對創新人才的外部需求,也是各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內在需要,更是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具體行動?!巴ㄟ^這個平臺,把高校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直接融入產業升級、區域發展的國家戰略,實現共同成長,助推更大發展?!?/span>
“成渝經濟區創新創業聯盟”打開了學校發展的又一個新局面。學校將充分整合政校企各方資源,助推成渝經濟區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形成和區域內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更好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培養更多創新創業人才,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更大貢獻。
借鑒國外 協同機制打造雙創教育升級版
5月27日,學校參加了在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會議中心舉行的中芬創新創業合作洽談會,就創新創業戰略合作雙方達成意向。
萬書輝以目前國內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的四大問題為切入點,提出了教育改革、全域共創、構建生態三大對策。他指出,學校當前雙創工作處于3.0階段,初步構建起了“大學生微型企業孵化園+研究院+創新創業學院+成渝經濟區創新創業聯盟”四位一體的工作格局,旨在推動產教融合,促進學研訓產政金協同融通。他希望以合作為契機,深入學習借鑒羅阿約應用科技大學成熟的LBD雙創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推動中芬高校、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Kyosti Vakevainen介紹了羅阿約應用科技大學基本情況以及該校LBD(Learning by Developing)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對學校緊密對接產業需求、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深入推進創新創業工作、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的做法高度贊賞,認為雙方理念相通,追求一致,有極大的合作空間。
中芬創新創業合作意向的達成,只是學校推進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的冰山一角。學校還將與更多國外高校和機構之間就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訓與孵化服務做更多交流,力爭通過在線教育資源共享,加大學生創業游學等工作,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創業人才培養質量。
近10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主動回應了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對創新創業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進一步推進創新創業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學校將繼續加大雙創教育改革力度,把雙創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并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著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發展,為充滿希望的新時代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瀟 雨 陳盛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