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重慶文理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長劉奕清 13年潛心研究攻克生姜“癌癥”
重慶文理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長劉奕清
13年潛心研究攻克生姜“癌癥”
本報記者 顏安
7月17日,原本約定好接受采訪的重慶文理學院教授劉奕清臨時作為科技特派員趕往黔江指導生產,好在重慶日報記者提前趕到了永川,在他出發前完成了采訪。
便是采訪過程中,劉奕清也很忙碌:時而作為導師指導登門的學生完成課題,時而作為重慶文理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長處理公務,時而作為生姜專家接受其他區縣科委的電話咨詢。
前不久,劉奕清因為培育出脫菌生姜在生姜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而當選“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這讓他在教師、專家、科技特派員等身份外又多了一層光環。在這些身份中,劉奕清最看重的,卻是村民送給他的“姜軍”稱號,他笑著說:“有一種馳騁‘姜’場的感覺?!?/span>
一次交談后,他與生姜結下不解之緣
2005年春夏之交,永川區科委領導、永川區南大街街道黃瓜山村黨總支書記叩開了劉奕清的門。
當年,黃瓜山村姜農種植的生姜大面積感染上姜瘟病,幾近絕收。而劉奕清當時在植物組培快繁技術研究方面小有名氣,他們想從這里找到防治姜瘟病的“藥方”。
盡管學的是農學,但從細分學科上來看,劉奕清對生姜并無特別研究。他一經了解才發現,這里面有太多的學問可做。
一方面,生姜是西南地區的重要調料品種,是多個區縣的優勢特色產業,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一畝生姜的產量約7000-8000斤,產地價每斤2元多,畝產值達到2萬元,是其他經濟作物的好幾倍,更是助農增收的重要產業。
然而,由于是無性繁殖作物,生姜在長期田間營養繁育留種過程中,其體內浸染并積累了多種病毒和病原物,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尤其是姜瘟病,每年都給姜農帶來重大經濟損失。
“姜農們完全是看天吃飯,憑運氣?!眲⑥惹逭f,生姜的經濟價值雖高,但一旦暴發姜瘟病,后果不堪設想。姜瘟病號稱生姜“癌癥”,一旦暴發就幾乎是成片死亡,絕收是常事。而且從幾率上看,大概每3年就要暴發一次,這讓姜農“想種又怕種”。
“劉教授,我們來的目的就是希望您能研究一下如何讓生姜脫菌,降低發病幾率,讓村民們的收入更穩定一些?!眳^科委領導說。
“好,我答應你們,這個事情我會研究到底?!甭约铀妓骱?,劉奕清作了承諾。
為了這一承諾,他一干就是13年。
從實驗室到田間,他攻克生姜病害防治三大難關
生姜脫菌,這是個世界性難題。因為生姜屬于小品種作物,從事生姜科學研究的人并不多,所以不少預防手段都是缺失的。
劉奕清決定從源頭入手,先找到病根。他帶著團隊,先是在重慶永川、榮昌、江津、璧山、潼南等生姜產區做調查研究,然后又去了山東萊蕪、湖南鳳凰等地,搜集各地的姜種,對生姜病原物分子進行檢測。
幾個月下來,劉奕清算是對生姜病害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生姜的病挺多,炭疽病、葉斑病、莖基腐病等雖然都會讓其減產,但一般不會造成姜苗死亡,唯獨姜瘟病實在沒法預防和挽救?!?/span>
怎么辦呢?劉奕清確定了技術路線。
首先是從姜種上提取莖尖分生組織?!敖敛【膫鞑ニ俣葲]有生姜長勢快,所以尖端是沒有被感染的,我們就把這一小塊組織提取下來,放到培養皿里培養?!眲⑥惹褰榻B。
培養皿里有生姜所需要的養分,生姜開始快速繁育,長出一株株小苗。之后,這些小苗被移栽到工廠化的溫室環境進行培育,約45天后再移入田間。
“我們的原理是增強姜種在母體里的抵抗力和防疫力,從而達到抗病的效果?!眲⑥惹逭f,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碰了幾次壁。
一是在擴繁時發現葉片發黃;二是葉片呈玻璃化、透明狀;三是移栽到田間后,仍會小概率發生姜瘟病。
“第一個問題,我們發現是因為模擬陽光強度過高,對植株產生了傷害,后來通過調低光照強度解決了問題;第二個問題,經查是培養皿里的生長激素過高引起的,我們及時調整了鹽分和透水度;針對第三個問題,我們發明了網隔栽培新技術?!眲⑥惹褰忉?,網隔栽培新技術是他受“非典”防治技術的啟發而發明的——通過開溝機將土壤隔成一個個小塊,這樣即使土壤帶病菌,也不會造成姜苗大面積死亡,可把損失降至最低。
通過上千次實驗,劉奕清培育了不帶病菌的“渝姜1號”“渝姜2號”,并通過網隔栽培新技術隔絕了土壤傳播,取得了初步成功。
西南4省市大規模推廣種植,帶動農戶增收180億元
“一般的學術研究到此就宣告結題了,發個論文,領個獎,后面生產應用的實際效果如何,和專家們就沒什么關系了?!眲⑥惹逭f,但是他認為,既然生姜脫菌的課題本身就來源于實踐,就要一竿子插到底,和田間種植結合起來。
劉奕清說,因為他原本以為被姜瘟病困擾的村民們會欣然接受新品種,然而大多數卻持觀望甚至懷疑態度。劉奕清決定再次上陣,到田間開展應用研究。
“運用市科委、市農委和市教委的各個項目資金,我們在永川區五間鎮建立起了3000平方米的現代農業眾創空間和成果孵化平臺,讓村民們親眼看到脫菌種姜的經濟效益?!眲⑥惹褰榻B,以往每粒種姜大約能長出1斤左右的菜姜,價格4元左右,而經過改良的脫菌種姜可以長出1.5斤到2斤菜姜,按照目前市場價格,脫菌菜姜產地價格賣到4元/斤,平均畝產8000斤,每畝銷售收入可達3萬元以上,比傳統種植方法多出1萬多元。
漸漸地,劉奕清培育的脫菌種姜得到了姜農們的認可?!胺N了脫菌種姜后,我每畝地的純利潤比過去翻了一番!”永川姜農王天才笑著說,自己從2011年開始試種脫菌種姜,增收達到了200%。
目前,脫菌種姜不僅成為黃瓜山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在全市大規模種植推廣,渝姜1號、2號已占重慶本地產生姜的一半以上,在云南、貴州、四川等地推廣種植面積達90萬畝,帶動農戶增收180億元。
“土壤是最好的保鮮庫,也是農業科研最好的試驗場?!毕乱徊?,劉奕清準備著手研制姜瘟病的疫苗和標準化、機械化種植技術,讓更多農民受益。
相關報道鏈接:
重慶日報:http://www.cqrb.cn/html/cqrb/2018-07/22/002/content_208232.htm
重慶日報網:http://www.cqrb.cn/content/2018-07/22/content_160806.htm
中國新聞網/重慶頻道:http://www.cq.chinanews.com/news/2018/0722/412716.html